如何通过小组讨论帮助戒赌者?
赌博的诱惑,在当今社会早已不仅仅局限于赌场或牌桌。随着网络博彩、彩票、电子游戏等渠道的普及,“赌”的影子悄然渗入人们的生活。对部分人而言,它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,更是一种无法自控的依赖。戒赌者在对抗欲望、面对诱惑的过程中,常常感到孤立无援。此时,“小组讨论”便成为一种值得关注的心理干预手段。
一、小组讨论的心理学基础
心理学研究发现,群体具有天然的“镜像”功能:人在群体中更容易看到自己的问题,也更容易受到他人经验与情感的触动。小组讨论能营造一种“同舟共济”的氛围,让戒赌者在他人身上找到共鸣,进而降低孤独感与自责感。
例如,匿名戒赌协会(Gamblers Anonymous,简称GA)就借鉴了匿名戒酒协会的12步模式,强调“分享”与“倾听”的力量。成员们通过定期小组交流,逐渐建立起互助网络,找到坚持下去的动力。
二、为什么小组讨论比单独干预更有效?
- 同伴支持的力量
专业心理咨询能提供方法,但来自“同路人”的理解往往更直接。一个曾经输光积蓄、经历家庭破裂的人,在小组中讲述自己如何重新站起来,比任何说教都更有震撼力。
- 减少羞耻感
戒赌者常常因为过去的“失败”而羞愧。在小组里,他们会发现自己并不孤单:原来有人也经历过类似的困境。这种“普遍性”能帮助个体缓解内心的自责。
- 提供现实可行的经验
有些问题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给出“土办法”。比如如何避免被朋友“拉去牌局”、如何在手机上设置屏蔽博彩网站的插件,这些细节往往是专家课堂里听不到的。
- 建立责任感
在小组中,每一次分享与承诺都像是“公开宣誓”。当一个人说出“我这周没碰赌博”,就会在无形中对小组成员产生责任感,这种外部监督有助于维持自律。
三、小组讨论的设计要点
并非所有的小组讨论都能达到良好效果,它需要科学设计:
- 规模适中:通常以6-12人为宜,既保证每个人有机会发言,又能形成群体氛围。
- 固定频率:最好每周一次,时间稳定,形成习惯。
- 引导而非说教:主持人(可能是心理咨询师或资深戒赌者)应当更多地抛出问题,引导讨论,而不是讲大道理。
- 鼓励真实表达:小组是一个安全空间,成员的发言不应被外传。只有在信任的氛围里,戒赌者才会袒露真实的内心。
四、真实案例的启示
在北京的一家康复中心,就有一个“戒赌互助小组”。一位姓李的成员曾因赌球欠下百万债务,甚至萌生轻生念头。在小组中,他第一次听到有人说:“我也经历过一样的事。”这种认同感让他重新燃起希望。三个月后,他不仅坚持没有再赌,还主动帮助新加入的小组成员,成为“过来人”的榜样。
五、娱乐视角下的“群体疗愈”
有趣的是,小组讨论并不总是严肃的“忏悔大会”。一些小组会安排轻松的互动,例如角色扮演(模拟朋友邀请赌博的场景)、即兴表演(用幽默化解赌博的冲动),甚至组织足球、桌游等健康的娱乐活动。通过这种方式,成员们不仅建立了新的兴趣爱好,还学会在没有赌博的情况下也能享受群体的快乐。

赌博成瘾是一种复杂的心理与社会问题,它既涉及个人意志,也受环境诱因影响。小组讨论的价值,在于它让戒赌不再是一场孤军奋战,而是一段有伙伴、有支持、有希望的旅程。
正如一句经典的话所说:“如果你想走得快,就一个人走;如果你想走得远,就和一群人一起走。” 对戒赌者而言,这群人,就是他们的小组。